学前 13 Apr, 2023

父母必修课:如何让孩子正确了解死亡教育这件事!

@多多
➼ 心要像伞,撑得开,收得起。

Share this

死亡永远无法做好准备!如果家里其中的爸爸或妈妈遭遇事故,在孩子幼小时期突然骤逝,留下的爸爸或妈妈该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死亡这件事?当然这也包括近亲长辈的离世,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逃避的死亡话题!

photo by 网络图

传统观念里,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排斥、回避这个问题,为了打发孩子的疑惑,甚至用一种敷衍的方式反问孩子:问这个干什么?,好像不和孩子谈论,就永远不会到来。然而,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是人生的必修课,给予正确认识与教育,更能让大人与小孩能随时学习坦然面对。

正面回答,切忌避而不谈

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时,家长不应该避而不谈,而应该引导孩子尊重生命,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

举例而言,在带孩子扫墓时,孩子可能会提到有关逝者的事情,家长此时不应该说“以后不许提死字,不吉利”“等你长大以后自然就知道了”等。而应该告诉孩子,“还记得最爱你的太奶奶吗?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,但是我们都会永远记得她、怀念她、尊敬她,因为太奶奶活着的时候很爱我们,很努力地给我们大家带来幸福。”

从植物到动物,让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

教小朋友认识死亡,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轮回是很好的教育素材,家长可以借助关于生命发展周期给孩子讲道理。例如,在孩子幼教阶段,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观察植物开始,告诉孩子花会开也会谢,同样的枯枝也会发新芽,告诉孩子万物都有出生、生长、繁盛、衰老、死亡的规律,所有人都逃不过。

继而,我们可以从宠物离世到周围老人离世切入,一步步的去贯彻孩子死亡观的教育。

科学回答,适当“婉转”表达

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,过于直爽和过于隐晦的回答都是不合适的,比如“人都是会死掉的,这很正常”“太奶奶没有死,只是睡着了”等。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“死亡教育”,并通过这种教育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理解活着的意义,帮助孩子用“科学的死亡观”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。

举例而言,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更具体、更客观地了解死亡,告诉孩子“人死了,就是身体不能活动了,没有呼吸、心跳,不能玩游戏、吃糖果,也不会感觉到寒冷、饥饿了。”同时,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,“生命和活力不是永恒的,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。”

借助道具,结合年龄特点进行教育

曾有学者提出“儿童死亡概念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”。该理论认为:

  • 3~5岁的孩子处于第一阶段,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离去,是可逆的、暂时的,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;
  • 5~9岁的孩子处于第二阶段,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,只有被“死亡”(在他们心中,死亡是被拟人化的)抓走的人才会死,而有些人是不会死的,比如英雄、幸运的人等;
  • 9岁以上的孩子处于第三阶段,他们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,是普遍存在的。

由此可见,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,因此,家长需要“因材施教”,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,可借助一些辅助道具。

photo by zhihu

举例而言,对于年龄尚幼的孩子来说,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,家长可以通过读绘本的方式,让孩子知道死亡就是“不能呼吸、吃饭、走路、说话了”,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“叶子的生命过程”,让孩子从中理解人类的生命过程。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,家长可以带孩子看一些暖心的电影,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死亡,比如细胞老化、新陈代谢减缓等,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过程。

12
14
0
9
1
猜你也有兴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