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孩子在房间里自说自话,打开门看到他对着身旁的空气或者娃娃说话」,当你面对这样的情景。是惊讶还是处之泰然呢?事实上,这种情况并不罕见,根据美国奥瑞冈大学(University of Oregon)的研究,7岁前的孩子,有37%曾经拥有上述的「隐形朋友」时期。
父母对孩子的「幻想」总是又爱又怕,若能多认识孩子的「扮演与幻想」,将更能安心陪孩子游走于幻想与现实之间。
情景一波妞一岁10个月大,显得十分聪明伶俐。妈妈见她一天到晚抱着玩具熊又拍又哄,扮家家酒游戏,玩得一点儿也不含糊,倒有点担心妞妞会不会太沉迷于幻想世界里。情景二琳琳4岁半,也很迷恋扮演游戏,甚至在平常生活中闹完情绪后,还故作镇定找下台阶︰「刚才是有一个坏蛋威胁我。」妈妈虽然能接受安安这种自圆其说的方式,但也有点担心孩子学会用幻想的人物,来作为逃避、推诿的对象。
对父母而言,「幻想」这个字眼,有时候真叫人又爱又怕。在普遍称许创造力的今天,面对孩子漫无边际的奇想,父母除了提防自己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、想像力之外,还需要多认识一下孩子们的「扮演与幻想」,才能安心陪孩子自如地游走于幻想与真实之间。
奥瑞冈大学心理学教授玛乔丽泰勒(Marjorie Taylor)曾经做过一个研究,访谈86位有隐形朋友的孩子,大部分都会在对话中,不经意说出「是他们想像出来的朋友」。孩子们很认真的「想像」,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随便羞辱或嘲笑他们。
- 不同年龄表现不同的幻想与扮演
从发展来看,孩子在不同年龄所表现的扮演与幻想,并不相同。
- 婴儿时期
随着身边的人的反应而出现的动作、声音,基本上是一种模彷;这种面对着对象而跟随表现的行为,称为「即时模彷」。
- 大约一岁半之后
幼儿的模彷行为会逐渐内化,形成心像;也就是说,幼儿随着身心日渐发展与成熟,已经能将外界事物主动吸收,使其进入心中,于是能够不直接看着对象就做出模彷动作,称为「延缓模彷」。而这种模彷行为,看在旁人眼里,会认为他正在「假装」当爸爸或妈妈,比如学爸爸刮鬍子,或学妈妈做体操。
- 2岁左右
到了2岁左右,孩子很快地又进入皮亚杰所谓的「象徵性游戏」。它充满了虚构和想像,任何东西都可以当成别种东西,例如︰一本书可以当作是大车,也可以是城堡;一条毛巾能假装是一隻狗,会汪汪叫,也会摇头摆尾。
- 4岁阶段
这种象徵性的游戏方式,在3、4岁阶段,由于语言发展得更丰富,幻想所表现的夸大与离奇,也就更深更远;持续到六岁,仍是热情不减;多半要到上了小学之后,孩子才渐渐转移这方面的兴趣。
- 五岁
不过,如果留意一下,您会发现5岁的孩子已经喜欢用比较实际的材料,来玩扮家家酒了,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逐渐步入现实,学习认识幻想与事实的分野。
纾解情绪的管道
当孩子处于扮演游戏的高峰期时,幻想的对象,比如有些是身边的洋娃娃,有些是存于脑海中的「人物」,会如同前述的琳琳一般,往往成为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伙伴。当孩子需要倾诉、分享或找个替身时,想像的伙伴就能适时担任这样的角色;这对孩子来说,也可算是一种纾解情绪的管道。而孩子有时透过想像的伙伴,能帮助父母碰触到孩子的感受。
下回孩子展现天马行空的幻想游戏时,请勿急切地制止或加入意见,您只需静静观察与支持——听他、看他,让他有机会在幻想中加满油后,去面对现实的世界吧!